考试时间(9:00--11:30)
第一题
(40分)
单选(20题)
多选(10题)
判断(10题)
第二题
材料基本如下:
在办公室见到郭进考,活脱脱一个“老农”形象:肤色黝黑,裤腿沾着新鲜的泥。原来,一大早,趁记者还没来,他如常先去麦田转了一圈。这位有5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的小麦育种专家,在古稀之年依然劲头十足,对科研保持着纯粹的热爱。
48年坚守育种一件事,耐过数十年清苦寂寞、暑热寒冻,郭进考带领团队先后育成了33个省级以上审定小麦品种,数次刷新河北省高产纪录;实现高产后,又育出全国首批节水稳产高产小麦品种,为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倾尽心血。
出生于20世纪五十年代的郭进考,曾和老一辈人一样,有过深切的渴望:“啥时候能顿顿吃上白面馍馍?”石家庄是河北省小麦主产区,但当时亩产低,白面还凭票证供应。1973年,从农校毕业的郭进考被分配到刚刚创立的石家庄地区农科所,从事小麦育种研究。他立志,“要研发高产小麦种,让老百姓过上顿顿吃白面馍馍的好日子。”
没有育种资源,自己才刚毕业,缺乏育种知识和育种经验,怎么办?“那就从头学,搞调研!”郭进考啃下十几部农业专著,遍访全国各地农科院,寻借种质材料,搜集了500余份育种材料,梳理总结出10万字育种笔记。没有经费和试验田,他就主动帮老百姓干农活儿,争取支持。没有试验设备,他也有诀窍:一把尺子,量株高、穗长;
一杆秤,称麦粒重;拿牙咬,判断软硬度、甜度、面筋活性;拿眼瞪,早上看、中午看、晚上看,拼付出、练“眼力”。
除了客观条件差,育种本身更难。几百、上千个种质材料杂交,就像无数孪生的副本,而优良组合出现的概率是万分之一。为了挑出高产、抗旱、抗寒、抗病等优良特性的最佳融合,郭进考一头扎进麦田里,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观察、记录、筛选,一代一代地挑选、对比;每一类品种,在各个生长阶段长什么样子、有什么优缺点,他了如指掌,硬生生修炼出了“万里挑一”的基本功。没有早八晚五,没有周末节假日,家人同事们都说:“没有天大的事儿,别想把老郭从田里拉回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育成的“冀麦26号”“冀麦38号”两款高产小麦品种相继问世,在大面积种植条件下,小麦亩产从两三百公斤,跨越到六百多公斤,这让郭进考两次登上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领奖台,“冀麦38号”更是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十大品种之一,被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成绩面前,郭进考没有止步,他又瞄准了一个新的方向一一节水高产小麦。华北地区水资源匮乏,小麦又是农业生产中的用水大户。他算了一笔账:“如果每亩地增产10公斤,少浇一水,河北省3500万亩就能增产小麦3.5亿公斤,节省17亿立方水资源。”他带领团队培育出“石4185”“石家庄8号”“石麦15号"“石麦22号"等一批更加优
异的节水抗旱与稳产高产相结合的新品种,实现了“一水保千斤”。节水高产小麦累计种植面积达3.8亿亩,小麦增产105亿公斤,节水125亿立方米,创社会经济效益200多亿元。
科学研究没有顶峰,在节水情况下再高产是他的新目标,不断创新是他的志向,农民增收是他心头的事。经过多年矢志不渝的不断创新,年过七旬的他又培育出了节水更高产的新品种“马兰1号”,在极度缺水的海河流域亩产突破了800公斤“天花板”。在实打实收测产现场的院士专家们激动地说:“优良品种培育,新型栽培方式的结合,为我国的小麦生产、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把品种优势转化成生产力优势,最终要靠农民实现。
节水高产小麦在推广实践中没少碰壁:老百姓还是照老经验种麦子,“庄稼活儿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郭进考意识到,“必须打破老观念,教会农民科学种田!”
到播种季、关键管理期,他就四处奔波下田指导。搞农技推广,郭进考是个眼里不揉沙子的人。敷行潦草或者错误的耕种方式,他见了,一定跑上去纠正。农民播种、施肥,他一趟一趟跟着,有的播深了,有的播浅了,他把种子挖出来重新种,特别是有机肥,干了就撒不均匀,他抓起来搓开,告诉大家要撒匀才不影响出苗。整完的田地,高低不平,土块多,影响出苗和产量,他不顾年迈亲自站到拖拉机后的擦板上,指导村民把土地擦平。
团队和个人的力量有限,他就培训大批种植大户和村农业技术员,就地就近给村民们开现场会。“现在一有麦情,他们就主动跟我讨论应对意见、互相交流切磋。”郭进考笑着说道。
光教不行,还要吸引老百姓主动学。郭进考把节水高产小麦示范田“搬"进村里,让老百姓看得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去年,邯郸市魏县公议会村村民李西林试种的“马兰1号”亩产超过800公斤,“这个品种成穗多、穗子大、杆子矮、不怕倒,我们非常满意!”现在村里人一见老郭来就围上去问这问那。“今年马兰1号'光种子就卖了15万斤,推广面积达4000多亩。”大地种业公司的张艳亮,20多年来只卖郭进考团队研发的种子,“老郭育的小麦种,大伙都信!
近几年,辛集市马庄乡木店村的农业技术员夏建勋工作内容变化不小,“往年也就例行讲讲病虫害防治、农药用量,没啥干头,现在小麦耕、种、管、收的关键环节都有技术指导,小麦增产了,村民前来咨询技术问题的越来越多。”自从“拜师”郭进考团队,他干起工作越来越有劲儿了。
“让每一粒种子产出更多的粮食,让每一寸土地生产更多的小麦,让更多农民学到好技术,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是郭进考对未来最深切的期待。
手拂麦浪,行家就能知道这一亩麦子能抗几级风、产多少粮。投身育种大半生,郭进考深知好经验领路的重要性。如今,他常常自比“老中医”,要把一身“功力”倾囊相授。熟记几百余个品种的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性状、特点,是郭进考给农科院副研究员张士昌的第一个任务,“刚开始根本记不住,小麦长得都一样,觉得很没意思。”郭进考觉察后就定期组织种质材料讨论会,教大家认识亲本,讲述不同家族之间的关联,一点一点帮助青年科研人员夯实知识基础。吸收了满满的干货,张士昌越学越爱学,“有了方法,就知道怎么发力,暑天钻麦地也不怕了,一沉浸到里面,就忘了炎热。”
团队成员在研究上有了新想法,郭进考积极鼓励探索,时刻保持关注,适时帮他们调整方向。一听说有新的种质材料适合成员的研究课题,无论距离多远,他立马协调取来供大家研究。在研究渐有成果时,他又时常叮嘱“要做自己坚信的事儿,也要留三分接纳更多人的建议”。为了拓展研究的视野,郭进考不仅经常带着大家去农民那里讨教“土方法”,还到国际知名研究所学习先进育种经验,同时与国内高校保持互动,为团队提供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良好环境。
实践出真知,田间的事儿更是如此。整地要整细、整匀、整平,只为种子生长的微环境尽量一致每一个环节的细微处,他都盯着不放松;五六月小麦灌浆期,几十项数据交叉,需要同时考察,为了保证严谨,他连续两个月密切跟踪,常常是凌晨天微亮到地里,深夜才回家。常年耳濡目染,成员们渐渐都成了“细节控”“严谨怪”,一切围着田间需求转,没有上下班概念。
多年来,郭进考团队先后走出吕国朝、史占良、底瑞跃等6位国务院特贴专家,育种人才辈出,被河北省评为“巨人计划”创新团队。
郭进考用一腔热血和赤诚,一股永不止步、永远向上的劲头儿,兑现了让父老乡亲们都能吃上白面馒头的承诺。驻足他最初起步的地方一一辛集市马兰农场,一株株茁壮的麦苗正拔节生长,绿意勃发。
问题:分析总结小麦育种专家郭进考的主要经验和贡献,300字以内,12分。
第三题
材料基本如下:
8月6日,记者从太原市商务局获悉,《太原市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实施方案》出台。
“以城乡便民消费服务中心为基础,首批在城六区选择设置6-7个网点,对网点精细化设计,分类分区经营,有序设置,稳步推进。营业时间原则上为18:00开始,24:00结束。”太原市商务局市场体系建设科科长张剑利介绍说,“在构建夜间经济集聚区方面,我们将在网点合理规划、市容环境管理、准入门槛放宽、经营成本降低等方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在打造夜间消费新风尚方面,太原市支持品牌连锁企业、便利店24小时营业。鼓励商场、购物中心延长营业时间,在店庆日、节假日期间开展“不打烊”等晚间促销活动。推出“深夜食堂”,在商圈和生活圈区域建设特色餐饮街区。策划组织一批主题鲜明的文化休闲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体育运动场所延长开放时间,举办文创市集、非遗展演等夜间文化活动。
如何提升公共服务功能,更好地服务“夜经济”?方案有细化的规定,比如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商业欺诈行为,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完善夜间标识体系、休闲设施、体育健身等配套设施建设;延长“夜经济”集聚区公共交通运营时间,适当增加道路限时停放车位和公共自行车点;引导出租车企业和网约车平台加强重点区域夜间车辆调配。此外,要求在制定夜市管理规定时,在登记备案、设施保障、区域设置、经营标识、经营时段、卫生管理等方面标准统一。
太原市城六区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要支持经营单位对商圈商业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开展促消费等繁荣夜间经济的活动。对夜间摊位的环境卫生、经营秩序管理给予适当补贴,降低企业夜间运营成本。此外,在加强夜间风险防控工作方面,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加强夜间巡控警力,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在建立夜间经济发展协调机制方面,太原市城六区将成立“夜经济”专班,统筹推进辖区内夜间经济发展。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我省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和复市复商持续推进,省城市民夜间外出吃饭游玩、休闲娱乐的意愿明显增强,而且也有了更多选择。7月上旬,我省印发《关于加快促进服务业恢复稳定增长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发展“夜经济”和加快开发“夜游山西”消费打卡地,并出台详细举措。省城“夜经济”已发展成为吃、购、娱、体等多元化消费。痴迷美食,可以选择体育场啤酒节、铜锣湾夜市;青睐夜游,可以选择茂业天地、华润万象城、中正天街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和特色商业街;偏爱城市风光,可以在夜色中荡舟汾河,赏斑斓的夜景,可以在夜幕下的晋阳湖畔,看一场水上实景演艺《如梦晋阳》;热爱运动,各大体育场馆,可以任你挥洒汗水。
要求:总结山西发展夜经济的经验和做法,400字以内,13分。
第四题
给了三个材料,有一页多。
第一则材料是毛泽东强调要下基层调查研究:毛泽东多次强调“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把调查研究作为认识世界的途径,并身体力行地在各个时期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
第二则材料是基层干部的形式主义,内容如下:
据新华社报道,近来原本可以大幅提升效率的视频会议却遭到基层干部吐槽。原本视频会议的特点就是能够“一竿子到底”,直通基层。然而,一些地方为了所谓的“传达部署”会议精神,就同样的内容层层开视频会议,常常是省里开了市里开、市里开了县里开…导致基层干部忙于应付这些重复的会议,无暇去田间地头、工厂社区解决实际问题。
段时间以来,微信工作群、政务App过多过滥,每天打卡留痕等形式主义问题严重困扰基层干部。为持续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D中央推出一系列举措破形式主义之弊、解官僚主义之疴,为基层松绑减负,但指尖形式主义整治刚有起色,“云上”形式主义又来侵扰。推出视频会议本是为了打破时空限制,节约基层干部的通勤时间,但好经在被念歪了之后,反倒成为浪费基层干部时间和精力的新负担。这种“新瓶装旧酒”的形式主义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也很难放开手脚干实事。
无论形式主义玩出什么新花样,其实质还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都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都是“空”字当头、“虚”字挂帅,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问题。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不仅容易割裂D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造成基层和群众的实际困难得不到有效解决,还会损害D和政府的公信力,败坏D风和社会风气。
第三则材料是习总说的话。
要求:围绕根除基层形式主义写一篇文章,1200字以内,35分。
注:本次考试题目由考生提供,文开遴选加以整理,非考试原始材料,仅供考生复习参考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转载请注明来源!
省直市直遴选课程
文开遴选面试课程
中央遴选课程
加杨老师微信咨询可获得优惠券
文开遴选笔试课程
从零基础开始学习,不讲废话,直击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