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里要求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开通个人微博,但是经过半年运营,很多实名微博变为空壳微博。
问题:请你分析原因,200字。
二.谈谈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350字。
材料: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推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
李克强总理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东北振兴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各相关方面必须充分认识,推动东北经济脱困向好,实现新一轮振兴,事关全国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大局,事关区域协调发展全局,事关广大群众福祉。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制约东北发展的突出问题,继续依靠改革创新,坚定信心破困前行,再创东北地区新的辉煌。
李克强指出,振兴东北要以更有力的举措抓好稳增长和保民生。要稳投资稳消费,围绕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抓紧推进已纳入“十三五”规划和东北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的项目建设,尤其要激发社会投资活力。积极发展服务业,培育养老、旅游、文化等新消费增长点,尽快扭转经济增速下行态势。要保就业保民生,政策和财政资金向促进就业和保障养老金支付倾斜,兜牢民生底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抓重点企业抓特殊困难地区,有序退出过剩产能,支持资源枯竭产业衰退地区转型,精准施策促进升级发展。
李克强说,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添动力。东北地区要全面对标国内先进地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更大力度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开展优化投资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推动“法治东北、信用东北”建设,实行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负面清单制度,试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国企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出台深化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专项工作方案,支持部分中央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选择一批收益可预期的优质项目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增强东北经济活力。
李克强指出,要立足创新驱动和开放合作促发展。抢抓新旧动能转换机遇,着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设立新动能培育专项资金,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产业新业态,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重塑东北装备竞争力,发挥人均耕地多、机械化水平高的优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加强对森林、草原、湿地、黑土区的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做强东北开放型经济,打造面向东北亚的重点开放平台。加快推广上海自贸区等的可复制经验。积极开拓重大装备的国际市场,使东北成为国际产能合作的生力军。
李克强说,实现新一轮东北振兴,要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各部门要对接东北发展需求,加大支持力度,中央财政要支持东北地区提高运转保障能力。选择东南沿海部分省份与东北地区建立对口合作机制。引导中央企业加大与地方合作力度。东北各省区要强化振兴的主体责任,转变观念、振奋精神、扎实苦干,创造性开展工作,各方共同努力打赢东北振兴攻坚战,开创东北发展新局面。
三.给定扶贫的材料
材料1.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逾7亿人摘掉贫困帽子,“中国式扶贫”道路对人类减贫事业贡献巨大。与过去相比,贫困面大幅缩小了,但现在面对的,是那些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不断迫近,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可谓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召开座谈会,就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四个切实”要求,特别强调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这为下一步的扶贫攻坚战做出了部署,发出了动员令。
越是艰巨的任务,越要讲究科学施策、有效应对。精准扶贫,正是扶贫工作科学性的体现。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道出了精准扶贫的丰富内涵,很有现实针对性。
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首先要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被称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据介绍,2014年全国共识别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00多万,并录入扶贫业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动态化管理,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各地实践看,在吃透当地情况的基础上,搞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常常成效明显。而搞大水漫灌、一刀切的地方,往往事与愿违。在一些地方,市场行情没摸清,本地特点又没把握住,通过行政力量,一窝蜂地兴起养兔热、种植热,结果在市场上栽了跟头,群众不但没富起来,还让大量投入打了水漂。可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才能避免“花架子”,找到脱贫的“金点子”。
材料2.“精准扶贫”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贫困的原因很多,或为自然条件恶劣,或为天灾人祸,或为基础太差,或为技术贫乏,或为缺少创业的勇气,这就要求扶贫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对自然条件恶劣者可采取退耕还林予以补偿的方式,鼓励帮助贫困对象搬迁至集镇或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谋发展;对因缺技术的贫困者要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其手把手地传授致富技能;对于经济方面的极度贫困就需要政府予以前期资金“输血”,再培植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对于疾病缠身者要予以健康救助,解决看病难;对于缺少产业的贫困对象,要帮助其依据自身优势,挖掘潜力,调整产业结构,走产业发展之路。
扶贫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扶贫工作者一步一个脚印,需要目标明确,需要有明显的扶贫效果,可以说,只有实施“精准扶贫”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预期目标。
材料3.A镇位于XX西北部,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总面积73.7平方公里,总人口9791人(苗族人口9766人,侗族13人,水族4人,布衣族8人),下辖13个行政村,123个村民小组,41个自然寨。全镇有7所小学,教师71人,学生879人,镇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5个,卫生从业人员17人。A镇主要产业为传统种养殖业,主要农产品为稻谷、玉米,规模小,价值低,品种单一。工矿业缺乏,经济基础薄弱。
20xx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813万元,国民收入1530元,农业总产值1400多万元,财政收入9.8万元,粮食总产量3707.8吨,人均粮食产量387.8斤,人均纯收入1156元。近年,A镇镇以旅游业为龙头,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20xx年,全镇旅游收入总共123.1万元。
全镇现有绝对贫困人口1140人,低收入贫困人口3477人。因全镇均为典型的高山地貌,乌肖、乌吉民等村还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为改变这部分人的生存环境,县委、县政府组织县财政局、县精准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产基础设施,尤其是在近几年来,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各项精准扶贫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A镇大部分村寨位于深山区,海拔高,地理条件差——气候条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灵,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收效不良,农产品经济价值不高,农民增收不快,改变自然状况的能力不强,使得农民生活在一个“自然条件差——农民收入低——改变自然条件难——农民收入低”的恶性循环中。由于受经济、地理、人文、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大大低于市民,尤其在偏僻落后得山村,农民的教育状况更不容乐观。根据20xx年人口普查,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高达54.17%。20xx年的调查显示,在低收入人群中(纯收入924元/年•人),A镇18—45周岁劳动力(农村主要劳力)文化层次很低,高中仅占11.26%,小学及以下占34.5%,在郎德的务农劳动力中,初中以下学历所占比率高达88.74%。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小农经济意识较严重,种植养殖的生产经营方式陈旧,接受新的知识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劳动力转移输出困难,这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受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所限,A镇长期以来缺乏工矿业及第三产业,尤其在一类、二类村,第三产业几乎没有涉足。种养殖业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产自消,商品率不高;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小,且收效不好,质量不高,农民收入渠道单一。除了传统农业,唯有收效的是郎德上寨旅游业,但由于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低下,管理办法不科学,管理方式不规范,农民市场意识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其发展初步凸显瓶颈。虽然在“旅游兴镇”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近年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比较大,但还处于在对点的阶段,一时难以全面铺开。
近年,气候变暖逐渐明显,旱灾频繁,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农业收入,造成农村生活“根基不稳”的现象。同时,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部分农户倾其所有并贷款投入到扩大生产,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养殖等造成暂时返贫。我镇排夫村部分农户为调整产业结构,拉钱负债的购置折耳根苗、魔芋种、良种肉牛等,但因缺乏经验,市场了解不足,加上经营不当,农产品最后不能转变成商品,目前,这些农户已是耗尽积蓄,甚至影响往后几年的农业生产投入。
问题一:请你根据材料写一份A镇扶贫调研报告,1000字左右。
材料:“你让他打扫卫生得些补助,他说要照顾家、没时间;你让他种绿化树告诉他可回收,他说麻烦没精力管。其实,他是大闲人一个,啥活都不想干。”通过与一些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朋友进行交流,发现扶贫工作最令人头疼的,不是缺资金缺技术,也不是缺项目缺人才,而是遇上那些扶不起的“阿斗”。
近年来,“开发式扶贫”、“造血式扶贫”、“移民搬迁式扶贫”等举措一浪高过一浪。特别是从全国上下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以来,各地签订军令状,制定扶贫时间表和路线图,一项项针对贫困户的务实、普惠的措施目不暇接:贫困人口可以先看病后收费;贫困户搬迁直接进城安置;村里进驻扶贫工作队一对一的扶持;制定脱贫计划手把手帮助实施等等。
但部分贫困户多年来一直受帮扶资助,至今却仍未摆脱贫困。这些贫困村、贫困人口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可以说与缺乏穷则思变、人穷志不穷的精神和理念紧密相关。
戴上“贫困帽”,“实惠”确实不少,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群众对扶贫开发认识发生了偏差,认为戴上“贫困帽”就冬暖夏凉,所以依赖性越发严重,越扶贫反而越想保贫。
尤其是在一些偏远乡村,有一种苗头正在蔓延,一些贫困户不思进取、懒惰成性,整天想着怎样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获取更多的财物,不想脱贫,也不愿改变现状。他们只关注自己有没有被列入重点扶助对象,村里访贫问苦是否来到自家,当得知国家将大力实施扶贫攻坚,他们更是在家坐等、希望能够不劳而获,他们从根子上丧失了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失去了改变生活的信心。
无疑,从扶贫实践中看,一些贫困户和贫困村的确存在着“等、靠、要”的懒汉思想。这些人不是不能致富,而是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勤劳苦干的精神。因此,提高他们致富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力,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扶贫扶志,远比给钱给物难度大,可一旦脱贫的志气扶起来,又远比给钱给物收效大。
古人有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
毕竟,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的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这绝不是实施平均主义,助长不思进取的惰性想法,精准扶贫如果扶的是懒人,不仅会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更对于那些急于脱贫、早该帮扶的贫困者造成新的“不公平”。如果未来的精准扶贫只是政府一头热,没有贫困户的全身心的参与,缺乏内生动力,再好的政策也难以落实。
因此,在扶贫帮困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财物等有形的东西,更要在精神层面进行帮扶,如果不从内向外进行扶贫,即使他们一时脱贫,以后还会重返贫困。实际上,贫困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甘于贫困,只要脱贫的心不死,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肯定会有。
贫困户的志气一旦树立起来了,观念一旦更新了,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脱贫致富才有希望,扶贫的目的才可能真正实现。
问题二:围绕“扶贫先扶志”的主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结合材料,不拘于材料。
注:本次考试题目由文开遴选根据考生回忆整理,非考试原始材料,仅供考生复习参考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转载请注明来源!
省直市直遴选课程
文开遴选面试课程
中央遴选课程
加杨老师微信咨询可获得优惠券
文开遴选笔试课程
从零基础开始学习,不讲废话,直击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