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实力
不讲废话,直击考点
王雪原老师

文开遴选


2019年辽宁省直、市直机关遴选公务员笔试题(4月20日)
来源: | 作者:文开遴选 | 发布时间: 2019-04-21 | 2045 次浏览 | 分享到:

  文开遴选王雪原老师对本次考试的总结:本次考试是辽宁省自2015年以后,时隔4年首次组织省直机关统一遴选考试,而且辽宁各市包括沈阳、大连等市的市直单位也用了同一套考题。由于是专门面向参公事业单位转任工作人员,所以笔试题目设置并不难,只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是两个半小时,考生反映答题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第一题是公文题目,考察内容是电子政务方面的,考前多方位演练过。第二题是分析与对策类的案例分析题,考察内容是“工作处处留痕”,这是考前我重点强调的理论热点,因为中办不久前刚刚下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所以特意给学生们重点练习了反对形式主义新变种、为基层减负的习题。第三题是以“弘扬治沙精神,做时代奋斗者”为题的命题策论文。这个题有些考生由于审题不清或者考试经验不足,容易写成议论文。考前反复向学生讲解了二者的区别,从学生反馈来看没犯错误。
   案例一

材料1、以2002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建立为标志,中国电子政务已经整整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的网络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宽带规模也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固话、手机用户达到10亿,城市家庭的电脑普及率达到60%以上,全国的IP地址达到2.16亿,cn域名达到1190万,网站236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我国的电子政务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目前全国的政府门户网站超过5万多家,县以上政府机构普遍都建立起门户网站。门户网站在提供信息服务、办事服务以及政民互动服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大批带"金字头"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如金桥工程、金卡工程、金关工程、金税工程等取得明显成效。
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国电子政务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建设单位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平台建设标准,各部门之间系统不兼容,相当一部分已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式不统一,这些独立的封闭系统使得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孤岛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相互封闭、互不相通,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而且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重开发,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虽然在电子政务的硬件建设方面大量投入资金,但是在“政务”的实现方面,遇到了主客观方面的各种阻力和障碍,推进工作进展缓慢,与电子政务的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多数网站上,职能介绍、政策法规、联络方式等静态信息和政府新闻发布占据主要位置,而表格下载,网上申请,网上办事等为公众带来更多价值的在线服务却寥寥无几。在政府管理创新中推行电子政务对国家公务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知识存量、应用技能都提出了严峻挑战,部分领导干部对电子政务认识不到位,认为是“形象工程”而敷衍了事;管理人员滥用职权、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低、执行人员操作不当、内部管理疏漏等问题较为普遍。
材料2、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多处提到了互联网+、智能+、平台经济、网络提速降费、“携号转网”、跨境电商等相关内容。关于“互联网+”、“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互联网+”,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深入推进简政减税减费。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证照分离”改革在全国推开,企业开办时间大幅压缩,工业生产许可证种类压减三分之一以上。“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实施。清理规范各类涉企收费,推动降低用电、用网和物流等成本。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各地探索推广一批有特色的改革举措,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度不断提高。
材料3、某市政府召开互联网政务协调会。各个单位发表了对电子政务的意见,大多数单位认为电子政务对提高办公效率、简化办事流程、促进政务信息公开、方便群众办事创业意义重大。也有单位提出了推进电子政务面对的困难,例如,不是所有行政权力事项及公共服务事项都适合网上办理,增加了办公人员电话费用,上年纪的工作人员不会操作,各单位难以配合协调,安全问题易出现漏洞,保密信息可能泄露等等问题。最后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要求变“一站式服务”为“一键式服务”。

问题:假设你是某市政府工作人员,根据材料,写一篇电子政务推进方案提纲(500字以内,25分)


    案例二
材料:近日,一位基层干部在微信中描述了其沦为“微信工作群奴”的状态。他说,我手机里有50多个工作群,同样的工作层层转发,一天到晚看都看不过来,哪怕是在放假休息,我们乡村干部都要二十四小时开机等候命令,吃饭的时候要看一下工作群,走路的时候也要看一下工作群,睡觉起来上个厕所也要看一下工作群,唯恐漏接了哪位领导在微信群里发的指令。现在去下乡,进村第一件事,不是去村委会布置工作,而是先到挂点的贫困户家去和他合个影,然后再找手机信号、找GPS信号,因为要手机扶贫APP签到,上传帮扶日志和照片。这叫:工作留痕。

  这个工作留痕,其实就是方便上级对基层干部的检查管理:有照片、有定位、有记录,是对“合格干部”的要求。留下这些痕迹,至少表明了干部到了工作地点,开展了相关工作。由于每天应付手机APP系统和各种各样的“微信工作群”,让部分乡村基层干部主要精力放在了应付手机上,工作沉不下去。
  一些上级负责人也把工作群作为开展工作的捷径,不再下乡到村了解情况,需要什么原始素材,直接让乡村干部通过手机报上来。扶贫日志、打卡记录统统拍照发到群里,这些“工作痕迹”,往往图文并茂、一应俱全,哪还用去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了解情况。

问题:分析“工作处处留痕”现象的原因(200字),提出解决对策(300字)25分

案例三

材料1、谷文昌,河南林县人,从1950年开始在福建省东山县工作,担任县委书记10年,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改变了东山的面貌,受到广大群众的敬仰。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谈到谷文昌的先进事迹时指出,“他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事,当地老百姓逢年过节是‘先祭谷公,后拜祖宗’”。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指出,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等同志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面对多灾多难的群众,谷文昌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做梦也在想着战胜风沙,根治旱涝,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他走遍了东山的大小山头,把一个个风口的风力,一座座沙丘的位置详细记录下来。他走村串户,和村干部、老农民促膝长谈,制定了“筑堤拦沙、种草固沙、造林防沙”的方案。
在东山县委、县政府统一指挥下,千万人上阵,花了几十万个劳动日,在风口地带筑起了两米高十米宽的拦沙堤39条。但是,仅仅过了一年,无情的风沙就摧垮了长堤。植树造林先后种过十多个树种,几十万株苗木,一次也没有成功,灾荒和贫困依然笼罩着东山。谷文昌和县委的同志一道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制订方案。1958年东山县委向全县军民发出号召:“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谷文昌亲任指挥,县直机关干部、驻军、工人、农民、店员、学生,突击种下了1000多万株木麻黄、黑松、相思树等幼苗。但是由于持续一个多月的低温,成活的树苗寥寥无几,东山的绿色之梦再一次被击碎。
“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失败和挫折,没有压垮谷文昌。东山县委组成了由领导干部、林业技术员、老农三结合的试验小组,谷文昌亲任组长。他们在飞沙滩上,“旬旬种树”,定时观察气候、湿度、风向、风力对新种植木麻黄回青、成活的影响,又种下20亩丰产试验林,终于摸清了木麻黄的生长习性,总结出了种植技术要点,并通过多种方式让广大干部群众掌握。
14个春秋的拼搏奋战,谷文昌和县委一班人带领全县军民植树造林防治风沙,打水井、建水库抗旱排涝,修公路、筑海堤、建海港、造盐田……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山旧貌,把一个荒岛变成了宝岛。

材料2:55年前的塞罕坝,还是一片严重退化的荒山秃岭,呼啸的沙尘暴频袭北京。面对严峻形势,第一代塞罕坝人挺身而出,响应国家号召,从四面八方齐聚塞罕坝这个不毛之地。55年来,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以改善生态、造福京津为己任,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视使命高于生命,对责任勇于担当,无论条件多么恶劣,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始终牢记“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使命,始终为了履行这个使命奋发努力。正是他们忠于使命、无私奉献,用心血、汗水乃至生命创造出了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换来了茫茫高原无言矗立的“千棵松”“万棵树”。
55年来,几代塞罕坝林场人伏冰卧雪、艰苦奋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创业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当年世所罕见的恶劣环境中,塞罕坝人啃窝头、喝雪水、住马架、睡窝棚、钻地窨子,以苦为荣、迎难而上,在流沙中植树,在荒漠上建设,斗严寒抗冰雪以“更细、更实、更好”的工作作风,硬是在这片荒原上造出一个绿色奇迹。塞罕坝从荒山秃岭到茫茫林海,洒下了塞罕坝人奋力拼搏的汗水,凝结了塞罕坝人呕心沥血的智慧;塞罕坝开发建设的历程,就是一部塞罕坝人持久拼搏、永不言弃的艰苦创业史。

材料3、有愚公移山,今有“六老汉”治沙。“六老汉”及其后代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三代人苦干38年,至今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育草37.6万亩。
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祁连山下河西走廊东端。1981年,古浪县着手治理荒漠。土门公社漪泉大队老支书石满第一个站出来,紧接着,同大队的贺发林,台子大队的郭朝明、张润元,和乐大队的程海,土门大队的罗元奎等五人随后响应,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八步沙集体林场,投身治沙造林。后来,他们被称为“六老汉”。
当初,“六老汉”约定,无论多苦多累,每家都得有一个孩子接着干下去。为了父辈的嘱托,“六老汉”各有一个儿子或女婿接过治沙接力棒。如今的八步沙林场,已从昔日寸草不生的荒漠,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问题:以“弘扬治沙人精神,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题,写一篇策论文(1000-1200字,50分)

注:本次考试题目由文开遴选根据考生回忆整理,非考试原始材料,仅供考生复习参考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转载请注明来源!

省直市直遴选课程


面试一对一课微信详询
面试免费课入口

文开遴选面试课程


中央遴选课程


详询4001681789

加杨老师微信咨询可获得优惠券



文开遴选笔试课程

从零基础开始学习,不讲废话,直击考点


免费课入口
基础课报名入口
省直市直遴选课程入口
中央遴选课程入口